鎮寧縣縣城總體規劃已于2012年經過市政府審批實施。近幾年,因鎮寧縣城鄉發展發生變更,依法對現行總規進行評估,確需修訂,以加強對鎮寧縣規劃管理,協調空間規劃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全面建設及可持續發展。
目前規劃方案已經通過安順市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組織的專家會的技術審查,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要求,將總體規劃主要內容進行公示公告,公示期間,請社會各界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供政府職能部門、規劃編制單位研究參考,對其中合理化建議,將酌情予以采納。
公示日期:2020年9月30日—2020年10月30日
聯系電話:36225228
鎮寧自治縣自然資源局
2020年9月30日
《鎮寧縣縣城總體規劃(2011-2030)》(2020年修訂)規劃主要內容
一、規劃期限和范圍
(一)規劃期限
規劃近期2020年,規劃遠期2030年,遠景展望至2035年。
(二)規劃范圍
本規劃包括縣域和規劃區范圍兩個層次。
1、鎮域:為縣域行政區劃范圍,共包括5個街道、8個鎮、3個鄉,總面積1717.28km2。
2、規劃區范圍:主要包括丁旗街道、白馬湖街道、雙龍山街道、環翠街道、寧西街道5個街道范圍,城市規劃區面積315.07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規劃面積159.31平方公里。
二、發展定位
(一)總體發展目標
黔中地區山水交融,生態宜居旅游城市;黔中地區的發展高地;城鄉統籌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
(二)分項發展目標
1、富強鎮寧——經濟繁榮、產業發達、規模適當的區域中心
到2020年,鎮寧縣生產總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5%左右,人均GDP達到2.9萬元,三產結構比達到15:40:45。
到2030年,鎮寧縣生產總值突破32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人均GDP突破7萬元,三產結構比達到10:45:45。
2、生態鎮寧——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魅力新城
到2020年鎮寧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0%,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萬元GDP煤耗量降低到0.7噸,主要環境指標均已達標。
3、和諧鎮寧——就業充分、保障有力、服務完善的宜居城市
到2020年鎮寧縣城鎮化水平大于4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控制失業率低于4.0%。
到2030年鎮寧縣城鎮化水平力爭到達64%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8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0元,控制失業率低于2.0%。
三、發展戰略
(一)區域發展與區域協調戰略
全面縮短貴陽、安順與鎮寧之間的時空距離,為鎮寧全面融入黔中經濟區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保障;著眼于在工業、物流、旅游、居住、娛樂消費、服務等方面對安順市進行有效的功能補充,實現鎮寧縣與安順市的功能有機整合,全面拓寬鎮寧縣的發展渠道;積極爭取在社會服務與保障、城鄉統籌等方面形成與黔中經濟區相一致的政策體系,從政策層面推進一體化;提升鎮寧的城市發展品質,成為黔中喀斯特地區山水生態城市的典范,與安順市共同構筑富有吸引力的黔中經濟區的城市群。
(二)城鎮化戰略
發展模式上,以本地人口的城鎮化為主導,逐步吸引區域人口。外出勞動力回流和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為主。逐步形成區域性的人口集聚能力。
動力機制上,就業、服務與城市環境帶動。結合產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吸引人口進入城鎮。打造優質的城市環境,加強城鎮對區域人口的吸引力。
空間表現上,以中心城區和發展潛力較大的中心鎮作為未來城鎮人口集聚的主要承載區,同時加快縣域其他適宜人口和產業集聚的區塊發展,形成多層次的城鎮人口集聚形態。
(三)產業發展戰略
充分發揮鎮寧縣現有工業基礎優勢和新時期的區位優勢,全面融入黔中城鎮群;在區域產業合作中實行“競爭性產業聯合,互補性產業配套,承接傳統產業轉移,加快高新技術引進”的方針;以提高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為主題,通過技術創新來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積極培育開拓新興戰略產業,促進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優化工業布局,實現點、線、面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增強鎮寧縣工業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生態文明發展戰略
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促進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加快環境綜合整治,保持優良的環境質量;強化生態建設和保護,穩定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大力培育生態文化,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四、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一)縣域人口
規劃(2020年)縣域總人口為43.5萬人,遠期(2030年)縣域總人口為47萬人。
規劃(2020年)城鎮化水平為44%,遠期(2030年)城鎮化水平為64%。
規劃(2020年)城鎮人口為20萬人,遠期(2030年)城鎮人口為30萬人。
(二)城鎮職能結構規劃
城鎮職能類型分為六類,分別是綜合型、工貿型、交通型、旅游型、服務型、農貿型。
鎮寧縣域城鎮職能結構
??職能等級 | 鄉鎮名稱 | 職能類型??? | ????????????????????????職能定位 |
?縣域中心城市 | 鎮寧縣城 | 綜合型 | 縣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以精細化工、特色輕工、旅游休閑、物流商貿為重點的山水田園生態城市。 |
?黃果樹新城 | 黃果樹 | 旅游型 | 旅游資源豐富、以旅游相關產業為主導的城鎮。 |
???中心鎮 | 馬廠 | 綜合型 |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兼有旅游服務、老年養生和商業貿易為輔的綜合型城鎮。 |
江龍 | 綜合型 | 以旅游服務、農產品加工、商業貿易為主導的城鎮。 | |
六馬 | 服務型 | 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完備的小城鎮,重點為周邊地區提供較高質量的生產生活服務功能。 | |
良田 | 綜合型 | 以物流運輸、商業貿易、來料加工為主導的城鎮。 | |
???一般鎮 | 扁擔山、募役、革利、本寨、沙子、簡嘎 | 農貿型 | 以基本的農業服務、生活服務和農產品貿易職能為主。 |
五、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
(一)第一產業布局
1.蔬菜基地。在良田、簡嘎、六馬等南片區鄉鎮著力發展冬春反季節蔬菜;在江龍、革利、本寨、募役、馬廠等中片區鄉鎮著力發展秋延蔬菜;在城關、丁旗、大山、扁擔等北片區鄉鎮公路沿線著力發展夏秋蔬菜,建設城郊蔬菜產業帶。
2.茶葉基地。以江龍為中心,覆蓋革利、本寨、募役、馬廠等中片區鄉鎮建設中、小葉種綠茶茶園,以生產名優茶為主;以黃龍湖為中心,覆蓋募役、城關等鄉鎮,結合旅游和休閑度假,建設觀光生態茶區;在沙子鄉建設低熱河谷地區早茶園。每年發展優質茶葉2萬畝以上,到2030年,新建優質茶葉生產基地30萬畝,其中有機茶基地10萬畝。
3.中藥材基地。在革利、江龍等中片區鄉鎮大力發展以苦參片、益母草、珊瑚姜等為重點的中藥材種植。到2030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萬畝,中藥種植業產值(含食藥兼用)2億元,純中藥產值0.4億元。
4.優質糧油基地。在大山、丁旗、城關等北片區鄉鎮,建立無公害優質米生產基地、優質油菜生產基地。
5.優質畜禽基地和蛋禽生產基地。在有林地區鄉鎮積極發展林下精品蛋養殖和低密度生物床蛋雞養殖。水域寬廣地區鄉鎮發展蛋鴨、鵝養殖。肉牛生產基地。抓好六馬、本寨等鄉鎮的肉牛生產鞏固提高工作,大力推廣秸稈養牛。肉羊生產基地。秸稈資源豐富的鄉鎮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發展舍飼肉羊生產。漁業生產基地。以非飲水水源庫區為重點,發展大水面、網箱、高密度流水養殖,同時發展休閑觀光垂釣養殖。在全縣適宜區域發展冷水魚、大鯢等特種珍稀養殖。
6.精品水果基地。在北盤江流域、三岔河流域的六馬、良田、簡嘎等南片區鄉鎮,發展火龍果、酥李等,面積3萬畝。在中南片區鄉鎮主要發展枇杷、溫州蜜柑、楊梅,面積1萬畝。在北片區鄉鎮發展桃、梨、櫻桃、核桃、板栗、刺梨,面積2萬畝。
(二)第二產業布局
北部區:主要包括安順紅星精細化工產業園、鎮寧特色輕工產業園。安順紅星精細化工產業園主要發展無機化工、生物化工、氯堿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鎮寧特色輕工產業園主要發展農副食品加工產業、飲料制造產業、照明器具制造產業、醫藥制造、旅游工藝飾品和紡織產業。
中部區:依托良好的生物、氣候、土地、水電、地緣、區位等優勢,在中部鄉鎮及沿鎮樂二級路兩側規劃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物制藥、特色食品等特色工業聚焦區。
南部區:圍繞良田碼頭規劃來料加工園區,結合“兩河”流域水電站建設項目大力發展能源水電。
(三)第三產業布局
旅游業:對全縣旅游資源進行深度分析和優化整合,科學布局,主動延伸黃果樹、龍宮兩個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旅游鏈條,積極融入“泛黃果樹大旅游圈”建設。
綜合性服務業:將綜合型服務業的發展重心放在中心城區及江龍、六馬、良田。
物流業:良田、中心城區和江龍鎮作為物流倉儲業發展的重點區,中心城區應依托其產業優勢和高速的優勢,重點培育較為高端的物流信息處理、產品交易功能,同時適度發展工業原料和產品的倉儲配送業,為中心城區工業園區的發展提供配套;江龍鎮有隆百鐵路、鎮樂高速通過,對外交通條件優越,著重培育農副產品的收集、倉儲與配送業,輻射鎮寧縣農業地區;良田碼頭利用航運優勢,發展工業原料和產品的倉儲配送業,為黔中地區的發展提供配套。
六、城市性質與規模
(一)城市性質
貴州西部旅游服務城市,安順都市區組成部分,以發展精細化工、特色輕工為主導,具有獨特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市。
(二)城市人口與用地規模
中心城區人口規劃(2020年)為22萬人(旅游服務人口7萬人),遠期(2030年)為40萬人(旅游服務人口20萬人)。
規劃(2020年):建設用地約為26.95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為122.5㎡。
遠期(2030年):建設用地約為42.06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為105.15㎡。
七、城市空間結構
中心城區整體空間結構為“一城兩組團、兩軸一廊多區”。
一城兩組團:拓展老城、發展新區,形成由南部主城區和以自然山體、生態田園為界分隔的兩組團構成整體城市空間的格局。兩組團指丁旗組團和大山組團。
兩軸:沿南北大道和鎮丁大道及其延伸軸線拓展,形成城市發展軸線。
一廊:在主城區和丁旗組團、大山組團之間形成生態景觀走廊,是維護城市分區組團式格局的廊道,也是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資源,規劃以生態田園形式表現。
多區:以自然山體、河流水系、鐵路、道路等為劃分單元的依據,將主城區分為永紅片區、紅旗片區、青龍片區、老城片區、白馬片區,丁旗組團分為丁旗北片區、丁旗中片區和丁旗南片區,大山組團分為大山西片區和大山東片區。
八、城市道路系統
(一)快速路
規劃形成工字形城市快速路。大山至丁旗的快速路,在原省道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由1、3號路組成;主城區至丁旗的快速路,由2、7號路組成。
(二)主干路
規劃在快速路骨架的基礎上形成“十橫七縱”的主干路網結構,形成便捷聯系城市三大片區的通道。規劃橫線主干路分別是3、1、37、11(鎮丁大道)、2、37、7、16、10、27號路;規劃縱線主干路分別是2、7、12、22、23、38號路和南北大道。
(三)環線道路
規劃以19、37、22號路組成中心城區一環線道路,引導過境交通從城市外圍通過,減少對中心城區交通干擾;由4、5號路組成的二環道路。
九、城市綠地系統
2030年規劃城市綠地815.52公頃,人均14.60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9.40%。公共綠地276.08公頃,人均8.34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6.57%;防護綠地531.77公頃,人均5.78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2.65%;廣場用地7.67公頃,人均0.48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18%;城市綠地率達到35%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
十、市政工程規劃
強化供水、排水、電力、電信、燃氣、環衛等各類市政機車設施規劃、提升配置標準、結合城區空間結構合理布局,為城市發展構建完整、堅實的支撐體系。完善城市綜合防災內容,確定防洪、抗震、人防等設防標準,明確防災設施規劃和防災措施。